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简介 |
浏览:3345次 发布日期:2024年06月11日 |
一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现状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建于2013年,2022年被列为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,现有在校生299人。本专业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重点学科为学科平台、以浙江省衢州空气动力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(2018)为科技创新平台、以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(2015年)和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(2015年)为实践平台、以机械工程学科-浙江省一流学科(B类)(2015年)建设为契机,坚持“融入地方、对接产业、面向国际、协同创新、应用为本”的专业建设思路,充分整合校内外工程教育资源,产教深度融合,构建了“分层教学、分类培养、多样成才”的分层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,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;夯实基础,拓宽口径,注重能力、凝练方向,构建“平台+模块”式课程体系结构,通过共引、共育、共享建设工程应用型教师队伍,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 二、机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适应机电装备及其控制系统的产业发展需求,以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培养目标,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基础,具备机械、电子、控制、计算机等理论知识,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,在机械电子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、技术开发、工程应用与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。 三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、实验设备 本专业教师数达到17人,其中:教授4人,副教授5人,讲师8人;博士学位9人,硕士8人;衢州市115人才5人,太阳集团tyc539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。35岁以下的教师占25%、36~45岁占62.5%、46~55岁占 12.5%,反映出我专业已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、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教师队伍,年龄结构基本合理。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47%,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53%,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53%。 本专业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,鼓励教师在校企间流动,优化教师结构,努力使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1/3以上。现有兼职教师6人左右,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,高级工程师1人,国外教授专家1人。 本专业现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(空气动力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),3个校内实习基地,50家校外实习基地,1个省重点实验室,实验室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,仪器设备2500余万元。专业先后获得省财政、中央财政经费1500余万元,实验设备得到进一步完善,实验项目的开出率达到100%。此外,专业建立了“智慧教室·云技术体验中心”,为师生进行智慧教育体验、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。 四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特色:本专业依托机、电、液、气、计算机、控制等技术,提供智能控制系统、自动化仪表及检测、机电工程智能检测、新能源技术与应用等多模块系列课程,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发能力。专业近90%的学生加入“导师+项目+团队”,2022~2023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指数中,在全国874所本科院校中位列TOP5%~10%。 优势: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,学科专业基础好,基于“融入地方、对接产业、面向国际、协同创新、应用为本”的教育理念,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,建设优质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,已建成目标明确、内容丰富、结构合理、资源多样的理论课程体系,以及集教学、科研、生产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外工程实践基地。 五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 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参加挑战杯、互联网+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、机械设计大赛、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、机器人竞赛、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、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等二十多种学科竞赛,学生主持并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级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、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和太阳集团tyc539校级新苗计划项目。专业核心课程有工程图学、理论力学、材料力学、机械设计基础、机械制造基础、电工技术基础、模拟电子技术、数字电子技术、控制工程基础、单片机原理与应用、电气控制与PLC、液压与气压传动、传感器与测试技术、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等。 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活动有认识实习、工程图学实践、工程训练、机械CAD、机械基础综合实验、电工电子实习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、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践、科学实验与论文、机械系统试验、液压与气动系统性能试验、创新综合实践、生产实践、毕业实习、毕业设计(论文)。 六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就业去向 近三年本专业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6%以上,约有70%以上在制造业从事技术研发、设计、管理等相关工作。在本科生考研升学方面,本专业2021届考研录取率为55%,2022届考研录取率为20%,2023届考研录取率为36%,一批优秀的学子被南京理工大学、河海大学、江南大学、海南大学等211高校录取,根据学生就读高校的硕士生导师调查问卷,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基础、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导师的充分认可,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良好的宣传与示范效应。 数据截止时间:2024年5月 |